我院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李因文博士、徐守芳教授
在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我院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李因文博士、徐守芳教授在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配位络合和聚合物前药的协同稳定作用构建了具有双重稳定效能的顺铂交联聚合物前药胶束纳米药物,该成果以“Dual stable nanomedicines constructed by cisplatin crosslinked camptothecin prodrug micelles for effective drug delivery”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11,20649-20659,JCR一区,IF=8.097》上,通讯作者为李因文博士和徐守芳教授。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纳米药物一般是由载体和化疗药物组成,药物起治疗作用,载体起包埋药物和输送作用。而聚合物胶束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易修饰及“核-壳”结构等特点被视为纳米药物的理想载体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而研究表明,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来往往在体外实验中抑瘤效果显著,而当用于体内或临床试验后却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效果。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需要面对体内循环系统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纳米药物在体内循环过程过早发生分解,从而使药物很难被输送进入肿瘤病灶,进而表现出疗效降低、甚至没有疗效。因此,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的稳定性差是制约其疗效的关键前提,这也是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

如图所示,我们利用配位络合和聚合物前药来共同提高聚合物胶束纳米药物的稳定性。即设计了以二硫键为linker喜树碱(CPT)前药,利用聚合物前药中羧基与顺铂(CDDP)配位络合,构建了具有双重稳定效能的CDDP交联聚合物前药胶束纳米药物(CPTP/CDDP)。结果表明,该纳米药物显著提高在血液循环中的滞留时间和实现了在肿瘤病灶的有效蓄积;同时,二硫键具有肿瘤氧化还原微环境响应特性,能够在肿瘤病灶快速断裂而释放CPT,这一设计巧妙解决了纳米药物稳定性和快速释放的矛盾;此外,CDDP也是一线抗肿瘤化疗药物,它在作为配位络合交联剂提高纳米药物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够与喜树碱一起杀死肿瘤细胞,起到协同抑瘤的效能。因此,该纳米药物表现出优异的抑瘤效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该成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910287889.9)。
本工作受到临沂大学博士启动基金(LYDX2016BS02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7BB0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7M62190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706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03960